
手足口病基本防治知识
来源: 日期: 2011-06-30 访问量:
手足口病基本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夏秋季多发,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个种、型。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夏秋季是流行高峰,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手足口病是怎样发生传播的?
手足口病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以飞沫形式,经呼吸道可以感染新的易感者。唾液、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传播,与患者同一室最易被感染。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传播。
三、哪类人群最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防病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4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发病数85%~9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出现一次规律高峰。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亚州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域限制。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
四、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传染病,具有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感染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隐性感染比例相当高,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摄氏度。皮诊主要分布在手、足、口、臀四个部位,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使患儿流涎或拒食。手足口病的皮疹愈合后不留痕迹。
五、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一是要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对疫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二是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三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四是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五是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六是医疗机构应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六、对手足口病的患儿应如何护理和治疗?
本病如无合并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痊愈。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可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有合并症病人可肌注丙种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弛缓性麻痹等,患儿应及时就诊、复查。(曾繁泰辑)



书记信箱
院长信箱
书记信箱
关闭
院长信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