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星星的孩子” 三亚市妇幼为自闭症儿童打开“天窗”
来源: 日期: 2020-04-10 访问量: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卢智子)不聋,却充耳不闻;不盲,却视而不见;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自闭症儿童有个很美的名字——“星星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指认图卡、抛接球、唱歌跳舞……来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自闭症儿童在训练师的指导下接受训练,只为走出孤独。
“星星的孩子”承受着旁人无法探知的内心孤独,如何带领他们走出孤独,并非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考验智慧、耐性与爱心的社会问题。
多一份关爱,少一些孤独。每年的世界自闭症日,三亚市妇幼保健院会开展公益义诊、科普讲座等爱心活动,为家长准备了应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处方,提供更多的家庭训练方法,为自闭症儿童打开“天窗”,筑建沟通的桥梁。
如何辨别宝宝是否有自闭症?自闭症的典型症状有哪些?该如何干预?针对一系列问题,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采访了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发育行为儿科主任于得澧,作相关答疑。
自闭症就在你我身边
3岁男孩龙龙从小由奶奶照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奶奶在老家,龙龙由爸爸和爷爷照顾,2个月没有户外活动,基本每天在家看动画片。
“不会和我们交流,只喜欢说动画片里的话。”近日,奶奶回到三亚,发现龙龙变化很大,喊他的名字不应,喜欢自言自语,喜欢玩小汽车,把小汽车排成一排,不允许别人拿走。“出去玩也不和小朋友交往,让他踢球,他抱着球站在原地,好像听不懂话;小朋友抢他的东西,他只会傻傻地站在原地,不知道向家长求救……”奶奶看到龙龙的表现,不知所措,带着龙龙来到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经过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检查和孤独症量表评估,龙龙发育商90分,但孤独症诊断量表提示有“轻-中度孤独症表现”,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又称自闭症。”于得澧介绍,自闭症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是不同程度社会交往障碍,以及狭隘兴趣和刻板行为,这种功能障碍在儿童早期出现,并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持续存在。
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门诊曾对1017名0~6岁儿童心理发育行为进行评估,有28名儿童被诊断为自闭症,其中年龄最小的1岁6个月,年龄最大的6岁2个月。
海南也曾做过0~6岁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现状调查,抽查了全省18个市县37862名0~6岁儿童,其中235名儿童患自闭症,患病率为6.2‰,其中男生为9.9‰,女生为1.7‰。调查显示,海南0~6岁儿童自闭症的患病率居于国内较高水平。可见,自闭症就在你我身边。
早期识别独自坐在角落里的“天使”
“冷漠、纯净、忧郁、孤寂……更多的时候自闭症儿童总是独自静坐在角落,是一群降落人间的‘蓝色天使’。”于得澧介绍,自闭症作为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语言交流障碍和刻板的行为举止。由于沟通困难,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情况严重的甚至会有自伤或暴力倾向等。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确切的自闭症发病原因。
如何怎么早期识别的孩子呢?“3月龄不注视人脸,逗引时不发音或不会笑;6月龄对照看者没有微笑,没有眼神交流;9月龄还不能发出咿呀等声音;12月龄还不能用手指物体引起大人注意,对自己的名字没反应,显得特别乖,一点也不粘大人,走开也不哭闹,不会张开双臂让爸妈抱,爸妈抱时没有高兴感觉甚至拒绝;16月龄时还无法说出一个字;18月龄孩子总是喜欢自己玩某个玩具,对周围环境不在意;24月龄时还没有想象(假装)游戏;24月龄时还还不能说出词语,兴趣刻板、单一;3岁不能与其他儿童交流、游戏,不会说自己的名字。”于得澧根据从医经验,介绍部分自闭症预警表现供家长参照。
打开“天窗” 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当发现孩子有自闭症预警表现,或怀疑孩子有自闭问题后,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千万不要讳疾忌医。”于得澧介绍,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发育行为儿科目前开展了儿童神经发育评估、视听筛查、S-S语言评估、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中文修订(M-CHAT)、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认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心理沙盘游戏疗法、亲子园、父母课堂等等,能对ASD患儿进行正规筛查和诊断,并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正规治疗。同时,医院还定期开展父母课堂,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干预,为“星星的孩子”打开“天窗”,利于他们茁壮成长。
有人认为自闭症儿童都是天才,在一些领域成绩非凡;有人认为自闭症儿童“有病”,会伤害自己和他人。
“针对特殊学生制定的个人教育计划往往更注重生活自理和生存技能的培养,而普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更注重学业成绩的提高。”于得澧表示,许多自闭症学生的学业成绩低于智商的测评预期,不能完全融入学校生活,难以与正常发展同学展开合作社交和语言沟通能力欠佳是导致大部分ASD儿童接受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这些孤独又敏感的孩子,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我们能报以善意的微笑和接纳的态度,就是对他们莫大的支持。”于得澧表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穿插在整个日常生活环境中,不只是父母干预,亲戚等都要对孩子进行行为干预。医护人员和家庭、社会的悉心呵护,多方共同努力促进自闭症儿童与社会融合。
《人民日报》转载《三亚日报》2020年4月2日


